内部审计:从事后走向事前
内部审计:从事后走向事前
树立“大非现场审计”理念
转变全体审计人员思想
正所谓“理念决定思想、思想决定出路”,内部审计的转型核心是审计理念的转型,即“思想”转型。
内部审计要实现由事后向事前的工作转型,内部审计人员就要摒弃现场审计的痼疾,也要改变“非现场审计”就是坐在办公室,通过非现场审计系统、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手段发现疑点、发现异常的工作理念。要树立一种全新的“大非现场审计”理念,将审计工作日常化、生活化、数据化,审计人员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,通过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等各种手段,随时发现审计疑点和线索。不受限于老套路、老框框,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,转变审计观念、革新审计方法,及时发现企业的风险隐患、内控不足,把局部的现象和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去分析,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,防患于未然。
每周召开工作会议,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,要将创新工作、事前发现问题纳入部门、员工工作考核中,使审计转型、“大非现场审计”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审计人员脑中。2
合理制订审计工作计划
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向事前转型,在工作计划制定方面,每年除常规的、监管规定的项目外,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,一方面,对全行每年的重要工作、新的业务产品、新的信息科技项目等进行关注,防范风险。另一方面,坚持“以风险为导向”的审计模式,一旦发现异常,及时安排审计项目,开展审计监督。
3
加强对经营机构的监控
各内部审计部门、各区域审计中心、非现场审计中心要加强对经营机构各项数据指标的分析和监控,建立对经营机构的指标监测体系,加强对经营机构的日常调研,加强内部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,在不断完善分析和监控手段的同时,将监控模式进行固化,要求区域中心和非现场中心定期出具监控和分析报告,防范风险问题发生。
4
让数据说话
俗话说“数字不会说话,但也不会说谎”,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、行为,最终的结果都是一组组、一串串数字,而这些数字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一些故事。让数字“说话”,就要不断加强技术研究,加大对非现场审计系统的投入,提升非现场审计系统对数据的支撑和分析功能,提升非现场数据分析的能力。
5
设定“线人”,收集“情报”内部审计由传统审计转变为“以风险为导向”的审计,要对风险提前进行知晓,靠的是“情报”。内部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定位,将自己变成“间谍”“朋友”,积极扩大交际圈,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,将身边的朋友、条线、经营机构的同事,变成自己的“线人”。
同时,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通过与条线部门建立工作联席会议机制,将条线部门变成内部审计的“线人”“眼睛”。此外,内部审计还要定期关注客服热线的投诉,对经常被投诉的员工、投诉存在舞弊嫌疑的员工进行关注调查。去项目化
实现事后向事前转型,就是要改变事后审计的传统模式,不断优化审计模式。“去项目化”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走出办公室、走出档案堆,走入经营机构人员办公室、走入市场,提高主观能动性,加大暗访力度,及时发现经营机构在业务开拓、风险控制、内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,及时进行纠偏,变补救为防范,提升审计价值。
加快大数据审计步伐
大数据的到来,为内部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:一是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突破,及时转变思维模式。二是加快非现场审计系统建设,为大数据审计打好基础。三是注重大数据人才的培养。
变离任审计为任期审计
加强审计队伍建设